深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日本人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面對著代表西方話語權的現代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日本知識分子和中國一樣,在傳承和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重新確立本民族文化地位方面經歷了種種艱難的選擇、反抗、融合和蛻變。作為民藝大師柳宗悅的兒子,柳宗理在非常年幼時就作為旁觀者被卷入其中。1925 年,柳宗理10 歲時,父親柳宗悅因厭惡“art”(藝術) 的語感,自造英文新詞“folk-craft”(民間工藝),并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藝運動。陶藝家濱田莊司、河井寬次郎等人都參與了這場運動,運動的直接結果是一系列民藝著作的發表和日本民藝館的誕生。
盡管如此,因著叛逆的心理,青少年時期的柳宗理卻是比一般的日本人更加傾向于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他一度熱衷于純藝術,并積極投身到其創作實踐中。當他進入東京藝術大學學習之后,包豪斯的設計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深深吸引了他,現代主義設計理論的重要奠基人、機械美學的創立者勒·柯布西耶是他最崇拜的對象。
1940 年畢業后,柳宗理進入坂倉準三的建筑事務所研習,坂倉曾專門赴法追隨柯布西耶學習多年,是日本現代主義建筑的旗手。1942 年,柯布西耶的親密合作者夏洛特·貝里安 (Charlotte Perriand) 被事務所派來日本參與改進產品設計工作,柳宗理擔任了她的助手。這兩段經歷都讓柳宗理更加直接而深入地了解到柯布西耶的設計思想,柯布西耶的影響也因此伴隨了他的一生。即使在二戰期間入伍到菲律賓叢林作戰的時候,本以為會戰死南洋的柳宗理隨身攜帶的唯一書籍就是《柯布西耶作品集》。
包豪斯和柯布西耶,是促使油畫系學生柳宗理轉而走上設計之路的兩大重要因素。后來當柳宗理重新感悟與思考日本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學、將民間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時,包豪斯的設計理念核心,“形式追隨功能”同樣也貫穿在他的所有設計作品中。

1967 年設計的玻璃水瓶與水杯,由千葉縣船橋市的山谷玻璃工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