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天天使用的漢字就像天天享用的水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又讓人使用得自然而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得到了更便利使用各種字體的機會。但并沒有很多人知道字體的誕生過程,日前,《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參觀了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電子)字庫業務部門,不僅更進一步地了解字體的誕生過程,也看到了字庫產業在版權問題下岌岌可危的生存現狀。
字庫設計—— “鐵杵磨成針”的過程
字庫是書法在計算機時代的最新表現形式,而字體的誕生源遠流長,從漢字的發明以及傳播方式的衍變、印刷方式的不同而逐漸變換,從碑帖到木刻,再到活字印刷,直至計算機時代運用電腦進行字體設計,每一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中華5000年的文明精粹。而其職能也從最原始的記錄到可讀、表意,演變到了書法的美學欣賞層次。
據方正電子字庫業務部副總經理黃學鈞介紹,字庫的設計流程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前期的創意階段,會根據意圖對字體進行風格設計,之后進入漫長的每個漢字的風格確認和制作階段。據介紹,在計算機輔助字體設計軟件出現之前,熟練字體設計者每天滿額工作只能設計4個字,而在計算機輔助字體設計后加快了速度,即便如此,每個熟練的字體設計人員利用軟件每天也只能設計20個字左右。而根據目前國家通用的字庫開發標準,每個字庫字數最少為6763個漢字,最多不超過2.1萬個漢字,所需時間可見漫長。
以近年被公眾所熟知的方正與徐靜蕾合作開發的方正靜蕾簡體為例,在制作過程中,方正需將制作好的網格紙交給徐靜蕾,徐靜蕾需嚴格按照網格紙每天至少寫200個字,完成后還交給字庫設計人員審核,不合規范的發回重寫。經過反復地修改和摹寫,徐靜蕾用了6個多月時間終于寫完了開發一套字庫所需要的最少的字數——6763個字。
平面設計
工業設計
CG插畫
UI交互
室內設計
建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