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察
最大困擾:創意產業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大約都記得,那時候黑白電視機上播出的大都是國產動畫片。從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到后來的《黑貓警長》、《邋遢大王》、《葫蘆兄弟》,從皮影動畫《漁童》到木偶動畫《聰明的阿凡提》,這些幾乎成了那個時代中國動漫的經典標志。八十年代末隨著《貓和老鼠》、《圣斗士星矢》、《變形金剛》的大舉“入侵”,國產動畫片從此一蹶不振。直至現在,除了曇花一現的藍貓虹兔,幾乎只有喜羊羊和灰太狼能讓孩子們駐足。在這個背景下發展動漫產業,前途并不是那么明朗。
現在,包括東莞在內的諸多城市都提出發展動漫產業。顧名思義,動漫產業的基石是動畫片和漫畫。且不說二十多年來國外動畫片和漫畫書在中國占據了大部分市場,國產動漫人才的短缺,創意的貧乏,產業鏈的斷代,都制約了中國動漫產業的重新崛起。
十多年前,美國的貓和老鼠風靡中國時,就有人提醒說,這部優秀的外國動畫片其實有不少是中國人畫出來的。中國的人才都在為外國動畫片服務,誰來為中國動畫片作畫呢?盡管今天已經能用電腦設計制作動畫片,但遺憾的是,這些動畫片的畫風要么模仿痕跡太重,要么看上去幼稚可笑,對孩子缺乏吸引力。而當年極富中國特色的水墨動畫、皮影動畫、木偶動畫的制作技術近乎絕跡。一味跟著國外畫風發展的國產動漫,拿什么去吸引看著日美動漫長大的孩子?
創意的缺乏成了動漫產業的另一塊短板。想看一部動漫是不是真正有觀眾,只要到玩具店去走走就知道了。走進商場,變形金剛、奧特曼,充斥著大小柜臺。為什么國產動漫不吸引人?不管是藍貓虹兔還是喜羊羊灰太狼,動漫設計者們似乎還停留在“兒童世界就是童話世界加神話世界”的思維模式上。殊不知,隨著信息爆炸式的發展,孩子的思維發展已非二十年前能比擬的。一個從網絡上能接觸到“終結者”的孩子,怎么可能還對小貓小狗的故事有太多的迷戀?另一方面,動漫并非是孩子的專利,優秀的動漫是老少皆宜的。日本就區分有少年漫畫、少女漫畫、青年漫畫等。對于年紀稍大的青年而言,他們更愿意看到貼近自己生活的故事。在日本有一部著名的漫畫《大空翼》,講述了一個天才足球少年成長的故事。有人評價說,這部漫畫激發起年輕一代的足球夢想,對日本足球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時至今日,我們依然缺乏這樣能激勵年輕人的動漫作品。
其實嚴格說起來,東莞過去并非沒有動漫產業,許多著名動漫作品的周邊產品,如人物模型、毛絨玩具等,不少是在東莞生產的。曾有一位動漫愛好者說,自己收藏的許多日美動漫模型,80%來自東莞。但東莞僅僅是這些玩具的代工廠。玩具生產出來后需要運到香港、臺灣甚至日本去重新包裝,再返回大陸銷售。一個售價400元的玩具,大部分利潤都裝進了版權所有者的腰包,東莞的代工收入僅僅是九牛一毛。在發展動漫產業時,除了我們平常關注的動畫片漫畫以外,如何配套開展周邊產品研發,如何搶占電視機之外的市場,都值得動漫人去思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東莞動漫產業已有絲絲春風,不論是“小蘑豆”在央視的播出,還是龍昌企業在周邊產品開發的嘗試,都讓人看到一種希望。但話又說回來,創意產業化依然是困擾東莞動漫產業發展的瓶頸,更令人關注的是,東莞周邊的廣州、深圳都在試圖發展動漫產業鏈條。屆時,東莞需要突圍的不僅僅是動漫設計制作本身,還要面臨周邊城市在地域上的合圍。對于未來,我們只能說,充滿期待,有待觀察。(蘇仕日 歐雅琴 段思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