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考慮“成本” 人才考慮“創意”
隨著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工業設計”的概念開始為越來越多的行業所重視。上周五,2009國際工業設計交流會在南海獅山召開。當天舉行的還有“醒獅杯”國際家電及消費電子產品創新設計大賽獲獎作品發布會,吸引了數百家家電企業代表前來挑選創新產品與設計人才。
對于不少習慣了“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制造企業而言,工業設計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專業人才難免面臨短缺。而更重要的是,不少中小企業缺少產品外觀設計的開發經驗,對可能遭遇的市場風險心中無底,這成為他們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而另一方面,國內制造業長期以來對工業設計的忽視,也影響了相關人才的培養與成長。針對這種現狀,獅山依托本次大賽,啟動了一個“創意創新產品網絡商務交易平臺”,希望借此促進人才和企業的對接。這一措施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將有待市場的最終檢驗。
設計的投入是“無底洞”
當日的作品發布會展示了初評入圍的154份作品,包括植物形態的仿生音箱、太陽能熱水杯、“熱水壺+鬧鐘”的組合、回形針U盤等等小家電的創新設計,吸引了數百家相關企業前來參觀。
“我們最大的目標不是產品,而是來尋找人才。”廣東朝野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興對記者坦言。記者走訪發現,不少前來參觀作品展示的企業都懷抱著這樣的想法。
假如是3年前,類似的工業設計大賽要在獅山舉行幾乎是難以想象的。以往的制造業中,工業設計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環節。“三來一補”的企業只需要“依葫蘆畫瓢”,把精力放在擴大產能上,就可以接到大批量的外貿定單,以規模化生產的方式獲利。
但是這樣的現狀正在得到改變。隨著市場供應日漸飽和,消費者挑剔的目光正從基本的功能需求上升至審美需求。敏感的廠家開始關注產品外觀設計。值得留意的是,不僅僅自主品牌的企業有設計的需求,甚至在一些從事OEM貼牌生產的企業也是如此,因為可以明顯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一個經典案例常常被提起。順德一家做貼牌出口的家電企業,生產的烤面包機出口價為4美元,煎蛋機為3美元,而在對國外消費者的習慣進行分析之后,這家企業開發出了“二合一”的產品,出口價一下子上升到了12美元。
何興對此深有感觸。他所在的朝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電視機OEM企業,2003年委托香港一家設計機構設計了3款機身外型,大受客戶歡迎。嘗到甜頭之后,何興開始關注工業設計。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他并沒有在自主設計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最重要的是擔心市場的風險。”何興告訴記者,工業設計和其他產品研發的不同之處在于,產品功能研發是實打實的,投了多少錢下去,就能看到效果;而工業設計的成功與否,卻一定需要市場的檢驗,要投多少錢才有效果,也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是一個“無底洞”。這樣的不確定因素讓許多企業都對自主設計望而生畏。
目前,家電行業最普遍的做法是將產品工業設計的部分外包給設計公司,只有少數的企業擁有自己的設計隊伍。但是由此帶來的弊病也相當明顯:產品設計開發缺乏延續性,企業品牌可辨識度低,并且出于避免市場風險等考慮,不少設計都傾向于模仿國內外一些已經成功的產品,“抄襲”成為一時風氣。
企業與人才對接須結合實際
來自廣州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大四學生潘翔,此次憑借一套專供盲人使用的數位餐具產品,奪得了“醒獅杯”大賽院校組金獎,但是即將在7月畢業的他,目前還沒有找到一份合心意的工作。
其實這也反映了當前制造業企業與工業設計人才對接的某種尷尬。當前,有部分積累了實力的公司已經意識到,光靠模仿只是權宜之計,開始籌劃組建自身的設計團隊,希望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對設計的不重視,因此制造業企業在吸引設計人才方面并無優勢。
潘翔告訴記者,與制造業企業相比,工業設計系的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供職專業設計機構或者一些新媒體公司。一來制造業開出的待遇普遍較低,以深圳為例,剛畢業的普通產品外觀設計師月薪只有1500元左右;二來制造業往往缺乏對設計的管理經驗,無法提供良好的創意氛圍,開發的產品品種也比較單一;三來由于工廠往往地處比較偏遠的鎮街,工作地點對創意人才也難以形成吸引力。
而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對于所招收的設計人才并不滿意。院校出身的設計者,往往過于注重創意,推崇“天馬行空”式的創新,卻忽視了對市場、材料、成本的分析,也往往不屑于進行“小修小改”的改良式設計,而這恰恰是中小企業最需要的。
對此,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工業設計師職業技能鑒定專家組長湯重熹認為,企業和院校雙方的理念和做法都必須加以改進。他指出,目前的制造業公司對于產品設計好壞,往往簡單地采用開發時間、設計投入等硬性標準來判斷,這樣有可能獲得短期的市場效益,但是長此以往,卻影響了企業創新“內功”的修煉。他建議,企業首先必須有長線投資的眼光,加大對設計的投入,其次是重視前期市場調研的必要性,此外還要加強設計隊伍與企業內部其他部門的溝通聯系。
“而對于院校而言,必須看到工業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盡可能加大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對接”。湯重熹建議,院校可以考慮將企業的研究課題帶入課堂中,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樹立起成本、材料、市場等意識,同時增加一些實踐教學活動,既可以幫助人才成長,也有利于搭建起企業與人才對接的渠道。
創意作品交易平臺將引入評估機構
“比賽結束之后,才是更重要的工作的開始。”在當日的展示會上,獅山鎮黨委委員招思源告訴記者。據悉,為了促進企業和產品設計創意人員之間的合作,“醒獅杯”大賽之后,承辦方之一的獅山鎮政府隨即建立了南海首個“工業創意創新產品網絡交易平臺”,在收集比賽作品的基礎上,繼續開放征集創意設計作品。按照計劃,在平臺建成的前3年,南海區相關部門和獅山鎮將投入數千萬元,出資購買符合量產條件的創意創新作品,并無償提供給本地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使用。其中列入區、鎮兩級“雄鷹計劃”名單的企業將優先獲得機會。
何興表示,將會重點關注這個平臺的運作,因為這些設計產品都與獅山乃至南海本地的產業基礎結合緊密,“要是看走眼一個好設計,在市場競爭中說不定就會被超越了”。而對于眾多企業所擔心的市場風險問題,獅山鎮政府表示,除了購買創意產品之外,政府還將邀請第三方評估機構切入,對作品的功能、成本、市場進行評估,幫助實現產品化,其費用同樣由政府負擔。而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的生產需求,在網上征集作品。
作為本屆大賽的評委之一,湯重熹告訴記者,在評選作品的時候,其實評委組已經深入到南海的一些小家電生產企業中,聽取企業的意見和需求。因此,是否有產品化的潛力,本身就是評獎的標準之一。而對于接下來平臺的運作,他表示,設計者要尤其重視知識產權的問題,在設計前期要做好相關的保密工作,成果一旦出來就要迅速申報專利,為維權作好基礎,也對意圖抄襲者起到一個震懾作用。
[Page: ]
■對話
廣東省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工業設計師職業技能鑒定專家組長湯重熹:
懂得“設計管理” 的人才非常緊缺
記者(以下簡稱“記”):現在的制造業企業在工業設計方面,多數將設計環節外包給設計機構,也有少數是自主設計。您認為哪一種方式更好一些?
湯重熹(以下簡稱“湯”):各有長處吧。外包的方式好處在于成本較低,適合剛剛起步的小企業。但是從長遠來看,企業還是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設計團隊,因為外包給設計機構一來難以形成產品開發的延續性,不利于樹立企業自己的風格,二來畢竟它們對產品的理解也不如企業那么深刻。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中小企業原本就缺乏開發優勢,建立自己的團隊,可以借此培養“設計管理”的概念。
記:“設計管理”是什么意思?
湯:即是要如何將設計環節與其它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市場營銷和成本控制的平衡。比如說要開發一個產品設計,應該投多少錢算是合理,要怎樣才能科學地、有計劃地投錢,這些就是學問。目前企業對于工業設計有一些誤區,要么就是不重視,投入極少,要么就是外行領導內行。懂得設計管理的人才現在是非常緊缺的,一定要在實踐中才能培養出來。
記:對于一些企業所擔心的自主設計成本過高,又會帶來市場風險,不如“模仿”來得穩妥,這樣的想法您怎么看?
湯: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其實也是企業缺乏設計管理的一個表現。我認為,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一個產品要開發,你要先弄明白市場上有沒有同類的產品?銷售情況如何?要如何做到“錯位”?其次,設計團隊要與企業的其它部門聯動起來,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實現,比如說根據銷售情況給予設計人員提成激勵等等。再次,還要弄明白自己產品的定位,搞清楚自己的銷售對象是誰?是國內還是國外?是城市還是農村?他們有些什么消費習慣?現在我們“家電下鄉”的一些企業,就是簡單地把外銷的產品搬到農村,其實是完全不適合那個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