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國際室內設計聯盟前主席,韓國設計大師閔泳栢
今天我的報告是關于我學室內設計時期、做專業的時期,也介紹一下韓國室內設計發展的情況,還有最近在韓國很時尚的一種室內設計的項目。我是韓國人,在中國生長的,在南京待過2年,也在上海待過幾個月,以后就回到韓國。讀了一年小學,又到臺灣臺北,在臺北念完小學,進入初中以后就回到韓國。在文化方面可以說是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很深的,所以幸虧沒有忘記普通話。我很興奮第一次到北京,1991年到北京見到來增祥教授,開始練習我的普通話。我是跟別的韓國學生也差不多的,1963年韓國經濟方面可以說是在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之一,所以沒有機會到外國去學建筑或者學室內設計。所以可以說是韓國室內設計第一代室內設計師,是依靠外國雜志、日本雜志,還有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做室內設計活動。
現代主義設計的概念是從西方來的、從歐洲來的,也從美國很大的市場來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學西方生活文化,比方說家具、建筑、景觀設計,很多都受到了歐美的影響?,F在大家都會用電腦跟全世界溝通,所以情報是很普通了,室內設計真是依靠情報的資料來發展的。我見到現在中國室內設計界發展這么快,也是有電腦的貢獻。所以全世界很流行的設計概念是相似的,最主要是怎么把我們文化傳統特征在設計概念上表現出來,特別是韓國,韓國人最難這樣子去表現的。大家都看過《大長今》的電視,有很多建筑、生活樣式的場面,跟中國文化很接近。假如把這個設計搞的簡略一下,就跟日本設計方式太相似了。所以我在想怎么能把我們韓國的文化特征表現在現代設計作品中。我有很深的中國文化影響,怎么把這種影響混合起來,找我自己的設計特征,這是我的苦悶。
來深圳一個星期前我到了舊金山,在舊金山參加在臺北小學同學們的一個聚會活動,有200多位的同學聚集在一起,很熱鬧。我是很感動。50年以前的同學聚集在一個城市,交換我們小時候的感情、記憶、回憶、情懷,所以這個興奮還沒有安靜下來。
我是前任世界室內設計聯盟的會長,有42年的歷史,在丹麥、北歐由幾位先驅室內設計師組成的。日本八十年代加入了會員,韓國是1989年由我帶領加入IFI,之后有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亞洲國家都參加了,現在有12個亞洲國家,28個歐洲國家是IFI的會員。中國CIDA也是IFI的會員,是03年在印度世界大會參加的。現在IFI設計師活動很活潑,我們總部在新加坡,我希望在中國舉辦IFI的世界大會。室內設計活動在亞洲的活動很活潑,希望大家對IFI多一些關心。
|
今年11月,在吉隆坡要開亞太空間設計協會的一個總會,亞太空間設計協會是泰國、韓國、日本三個國家交流組成的一個協會。在89年開始用了這個名稱,90年正式成立亞太空間設計協會。每兩年輪到其他國家來開隔年的年會。今年是在吉隆坡馬來西亞開第九屆,上一屆是在臺北開的,假如大家有機會,要想參加這個大會的話,歡迎大家屆時參加。
這個就是我剛才介紹我自己(圖),前幾天我找到我小時候的照片,那個時候是我3歲在46年照的照片,然后回到韓國念高中,然后進了公里大學,是韓國一個美術學院,我學建筑美術系。我回到韓國后,被韓國朋友欺負很多,說我是中國土包子、中國鄉巴佬,我說我比你還有國際感覺。我進了大學后就開始找到了自己的自信。畢業后就開始找工作,上面就是平面圖(圖),左邊是一個側面圖(圖),右邊是一個后面圖(圖),用這種方法我開始搞設計,把這個圖片給了木匠,他們會造成家具。那個時候韓國是沒有家具的。這樣發展起來,跟室內景觀配合起來,可以說是韓國最初室內設計一個開始。
這是1966年的作品(圖),家具這樣設計后,要教木匠怎么樣把詳細的部分做起來。我是受很多美國設計師的影響,在雜志上看到他們的作品,還有很多歐洲的建筑設計師的風格。那個時候沒有什么電腦,沒有什么特別的工具。這是一個辦公桌、董事長的椅子(圖),那個時候這種可以說是很先驅、現代的設計概念。這是一個咖啡廳(圖)。那個時候很少材料,像今天我們可以自由自在選擇材料。那個時候設計師很困難,設計家具、設計材料、設計燈具,全部都要設計。這是最初石油公司理事會會議室(圖),開始有現代概念的音響系統,擺在墻壁后面。
我很幸運能拿到新加坡航空很重要的一個項目(圖),是1974年最初開始到漢城,然后到洛杉磯。還有家具,家具是芬蘭有名建筑師UU的作品,我很幸運能拿到這個椅子(圖),這是我前輩在歐洲拿過來的。讓韓國匠人制作這個椅子,做出來后還蠻不錯。所以我得到了很好的鼓勵,派我到歐洲去考察。
這是我的辦公室(圖),1975年。還有這個Logo(圖),開始很活潑的做外國銀行、保險公司,1970年代很多外國公司來韓國發展,賺了很多錢。那個時候是很得意。
能夠設計自己的寫字樓,這是1982年我設計自己的寫字樓,4層寫字樓,這是2樓(圖)。那邊是我年輕的時候(圖)。80年代末,我開始把設計公司擴大。有很多客人來訪問我們的公司,這是一個會議室,會議室可以用屏風隔起來,這也是從中國傳過來的。還有椅子是很有名的,在1915年設計的,這個樣子跟我們辦公室配合的蠻不錯的。韓國那個時候沒有家具,所以很多美國家具公司要我來代理他們的產品,這也是一個辦公室(圖)。底下是我搞了一個迪斯科酒店,那個年輕人很瘋狂,晚上要出去跳舞、玩。所以我想搞一個有文化水平的,不僅娛樂,可以欣賞、休息。這個設計表現出了韓國的顏色、服裝(圖)。中間這個樹是我們韓國的百日紅(圖)。這個地方是吃飯、喝酒的(圖),晚上就可以變成一個迪斯科酒店。從1980年代中開始有很多材料可以選擇了。韓國有很多山,山一層一層包圍,這個作品也是我根據這個靈感設計的。80年代后,韓國開始把場所開始變得有文化空間,有陰陽五行的影響。我很喜歡木,我發現我四個火,一個木,小時候我爸爸給我起名字有很多樹,火把樹燒起來,產生很多能量。我在設計中利用了很多木。這是一個圓形的空間(圖),你看天窗是一樣的,樹已經老了,空調對樹不好,所以馬上找了一顆新的樹。這邊是圖書架(圖),這邊是喝茶的地方,可以吃一點小東西。中間就是一個文化活動的中心,有展覽會、講課,所以在這里拿了書到這個地方來看看。我收集很多小東西常常擺在這里,每幾個星期換一次,所以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很好的文化中心。這個概念是從荷蘭建筑師瑞克那里得來了,也是跟我的想法很相似。把桌子收起來,就變成一個很平的面。這就是沃特96年到漢城(圖),他有一個展覽會、研討會。也有很多小規模的展覽、音樂會,來教授CIID的朋友們也來過這里,那個時候我沒有好好的招待你,對不起了。
|
金融危機的時候,我跟我的伙伴有一個房地產投資,是我自己的作品,不過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所以把我的寫字樓拋棄了。然后搬到這個地方(圖),這是我的辦公室(圖)。然后又搬到一個比較方便的辦公室(圖),現在自己設計自己的寫字樓,還沒有完全具體化,兩年以后可能再搬到自己的寫字樓。所以我這個辦公室的名稱是“游牧民辦公室”,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開始工作,也是土耳其一位女設計大家的作品。另外一個辦公室是我設計的(圖),這個東西可以搬來搬去,這里有冰箱等等,是一個cantin。
這是我的家(圖),1980年代末搬進去的。也是用了兩棵木,家具也是自己設計的,是我們韓國傳統的模式。這是很大的一個空間,這里是電視、CD、卡拉OK,全部都隱藏了起來。這是韓國一個傳統的古董(圖),這是一個抽象的雕刻(圖),我最喜歡簡約的藝術作品,跟我的想法是很接近的。這是一個中國式餐廳(圖),餐具是韓國傳統的白紅餐具,在《大長今》會看到這些小東西。這個屏風不是一個有名的畫家畫的,是一個小畫家隨便畫的,不過真的很貴。這是我們傳統普通老百姓大家用的餐具(圖)。
介紹幾個最近的項目,BloomBerg(圖),這里沒有什么紙可以寫東西,都是通過電腦溝通。過濾隔起來的會議室很重要的,他們在這里跟紐約、香港同時開會。也不帶領帶,沒有階級的區分。自己做自己的報告。這是另外一個項目,用很厚的玻璃隔起來。得到了杜邦亞太地區競賽大獎。書架都是這樣混合起來的(圖)。銀行應該有很透明的空間,經過金融危機,金融沒有信用,所以把韓國經濟搞的一塌糊涂,所以要搞成透明的經營政策,把韓國經濟再恢復起來。這是客人到了后,坐在樓下的大廳(圖),不到什么酒店、餐廳去談生意。這是會議室。這是1922年完成的韓國產業銀行(圖),目前可以說是韓國最好的金融中心建筑。原來設計是JMBN,不過我們甲方把他們的設計變了一個模式,幸虧能保持原來的設計概念。我的設計公司就是做左邊這種軟一點的室內設計裝修部分(圖),還有大堂(圖)。VIP客人是在這種比較有私人空間的地方等待(圖)。這是一個餐廳(圖),因為500多人擠在這里會比較鬧,所以用水洗玻璃面,把雜音洗下來。這是樓梯(圖),轉了4層樓,這就是我設計思路。這是美國一個很有名的設計公司做的福相公司另外一個大廈,是我們設計的,電梯部分也是我們設計的,也是依靠KPM這種概念發展起來的。這種小部分都是我們設計的(圖)。這是一個現代集團的寫字樓(圖),左邊這個半身像是現代集團正會長(圖)。這是波特他作品中最大、最高的作品(圖),改了20多次,董事長脾氣很古怪,所以改了很多次。這是大韓人壽保險公司的辦公室,也是在波特設計的建筑里面。這是韓國第三大集團SK電話公司大樓,是香港RAD設計的,我是有機會給SK做大廳、餐廳、健身房部分。這是副總經理的辦公室(圖),非常先進。這是SK會議室(圖),這是總經理房間(圖),設計也是很大膽的。我很少設計酒店,韓國酒店都是外國設計師來設計的。預算小的項目是讓我來做,這是在慶州,這是一個古都,他們讓我做的比較特別一點,表現出韓國的特色。慶州有很多1200年前的墳墓,保存的都是完好的。衣柜、帽子,你看到這個燈是和帽子結合起來的。這個燈也是我們韓國傳統的油燈擴大起來制作的(圖)。因為下午太陽光太強了,不能用普通窗簾隔起來了,所以用了一個很大的扇。這也是我一個建筑的項目,是最高檔的一個住宅地區,那個房子是很豪華的,很有錢的人都住在這里,這里不能說豪華,應該是一個有文化價值的別墅,這個得到了韓國建筑家協會97年的一個大獎。地皮很不好,斜坡達到22度,很難得到政府批準,放了三個圓形棟,把中庭擴大起來,做了一個活動中心。韓國人很喜歡聚集在一起,比如這個老房子有70、80人聚集在這里(圖)。這個是住宅平面圖,餐廳和廚房是生活的中間,主人臥室隔離起來,假如把門開起來,就和我們韓國傳統建筑是一樣的。這邊把它開起來,就是廚房、餐廳、客廳連接起來了。這也是一個韓國普通家庭的住所(圖),從電梯出來走到后面廚房,因為泡菜味道有時候很臭,所以這是韓國的廚房樣式(圖)。這是客廳(圖),我的意思是做成圓形,看起來就是一個很寬很寬的感覺。這是入口的景觀(圖)。這是中庭(圖),在中庭可以搞聚會、搞結婚典禮。這是15家聚起來的。每家每個月可以利用一次作為大的聚會。這是室內設計師解決的一個重要任務,建筑也是把兩棟聯合起來,我覺得建筑和室內設計概念是一樣的,技術上要借建筑的技術,設計概念可以是一樣的。景觀設計也是一樣的,我們利用斜坡等等。地上有一些燈連起來的。韓國11月會下雪,下雪的時候,很薄的雪把地板蓋起來,燈從薄雪里透出來,這個景觀很好。還有下大雨的時候,雨水都是從這地下排除,所以不會有淹水的問題。
中庭是韓國建筑一個擴張的概念,不僅僅在房間里生活,在中庭也有很多活動。很冷的冬天在中庭也會有規模比較大的活動。因為我們韓國那個時候很窮,政治方面不讓老百姓蓋大規模的房子,所以要利用室內室外一起混用。韓國也有很多一層一層那種建筑樣式,跟西洋的建筑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區別。有的時候一樣的建筑會讓人感覺不好。這是韓國白瓷(圖),很簡略、很清楚的表現我們韓國文化特征。這是一個韓國金九先生紀念館(圖),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去年竣工的韓國博物館是一個很大的項目,是國際招標竣工的一個項目。我有機會參加室內設計,法國john為巴黎博物館設計,所以他有機會來作為我們的顧問,所以我也得到了他的指導。這是一個五年的設計工程,不過變了很多很多,還好還可以保持原來簡約的設計概念。在慶州有一個石窟,原形是中國西邊吐魯番,我到吐魯番考察建筑樣式,然后擺在韓國博物館展覽。這是博物館走廊(圖),圓廳(圖)。這是一個大學醫院項目(圖),現在醫院建筑也不像以前那么正規了,健康中心有點像酒店感覺。跟中國設計趨向也是很相似的。這是露天飯店,很巧我住的飯店也是有浴池空間(圖),是用玻璃來做的。這是最近漢城有一個W Hotel(圖),是一個以色列出生的美國設計師做的。我覺得這種風格是1960年代在歐洲、意大利已經開始了,現在把它改變,跟時代趨向配合起來。這比紐約或者其他地方的W Hotel豪華一點、規模大一點。這是Park Hyatt(圖),是我顧客的一個項目,我幫我們一個日本設計師做的一個作品,比方說浴池的石材,一塊就是700、800多公斤,這個石材就是我們要去尋找。我到青島、來州親自選表皮石,表皮石是來州不用的,不過我們去了后,它們價錢就漲了。這可以說是一個基本的日本式現代主義簡約豪華的房間(圖)。這也是日本設計師莫先生的作品,他把中國窗簾和韓國設計拼起來。左邊是這種玻璃磚工程(圖),右邊是一個游泳池。這是落天(圖),我跟臺灣出生的設計師在落天有一個合作。
最后介紹幾個年輕的韓國設計師,他們是很大膽,沒有學過正統建筑理論,是學美術的,然后自己這樣子發展起來。這是一個很時尚的建筑(圖),左邊是一個美容室,上邊是一個喝茶的地方。這也是一個后輩設計的項目(圖),在新天地有很多韓國學生過來考察。新天地變成一個很時尚的設計考察地區。我們韓國是到日本,我以前是到香港。很多韓國學生在上海、香港考察,特別是在上海。這也是一個年輕的設計師的作品(圖),我看在上海、臺灣也看過這種風格。是一個很簡約的作品。這個月花樹是漢醫醫院(圖),我絕對沒有想象醫院會有這種設計概念,現在變了很多,設計概念沒有什么界線了,最重要的是我覺得不要浪費、不要破壞,只有一個持續性的設計才是一個好的設計。這是漢醫醫院的椅子(圖)。文化是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影響,才能創造出很理想的設計環境。這也是一個年輕的朋友設計的(圖),MAN-HAE VILLAGE紀念館,這種簡約的建筑物用來紀念我們韓國人最尊敬的一個和尚的紀念館,可以說是一個觀光場所。這是另外一個設計師設計的(圖),他原來還來過上海,這是他設計的一個小餐廳(圖)。最近有很多PLASTIC&ESTHET(圖),還有牙科(圖),這是一個兒童牙科。這是目前韓國年輕設計師一個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