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就像做愛”
這個說話溫軟的泉州人,作品里滿是“兇猛之物”。《撞墻》中突奔的滿室狼群,《草船借箭》里渾身箭矢的船,《不合時宜——舞臺一》中爆炸的汽車……蔡國強說他的作品就像個超級大市場,什么都有。很長時間,大家把他籠統(tǒng)地看成一個玩火藥的藝術家,殊不知,蔡國強不喜歡煙火,喜歡的是爆炸,,煙火美麗但是沒有破壞力。不管是爆炸的火藥還是汽車,包括撞墻的狼群,蔡國強迷戀那種瞬時的時間感和流動感,迷戀那種看不見的能量突發(fā)的狀態(tài)。他不怕矛盾,一個把做藝術當作冒險行為的藝術家顯然不會拒絕矛盾。而矛盾激烈之處常常會醞釀激變,蔡國強說,那種等著激變發(fā)生,心里默念“來了來了”的狀態(tài)就是他做爆炸、做裝置的狀態(tài)。蔡國強的故鄉(xiāng)泉州是一個“火藥味濃郁”的地方,紅白喜事,婚喪嫁娶都擅用爆竹煙火來打點。這個風習也伴隨著蔡國強的藝術,不管在內(nèi)華達做蘑菇云還是在華盛頓做龍卷風,蔡國強似乎都是抱著“好玩”的心態(tài),儼然點了火在一邊等待意外發(fā)生的少年。
蔡國強愛拿藝術和做愛相比,不管是做裝置還是玩爆炸,強調(diào)的是因地制宜,不預先設計效果和途徑,這里面,突出的是一個可參與互動的現(xiàn)場感,發(fā)揮的是想象力,實現(xiàn)的是快感,同時,過程既在掌握之間又在掌握之外。應德意志銀行之邀創(chuàng)作的《撞墻》在古根海姆是一襲突奔的狼群撞在墻上,蔚為壯觀,在中國美術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nèi),九十九只狼一排無法安置,撞了墻之后順勢折回來,循環(huán)往復,又是另一個畫面。蔡國強說,裝置就像植物,不同的空間有不同的生長法。
學舞臺設計出身的蔡國強把現(xiàn)場感玩得爐火純青,用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的話說,老蔡有著特別好的“臨場經(jīng)驗”,“給他一個場域,他就能變出藝術”。
蔡國強好像有無法窮竭的靈感,與此同時又像一個巫師,火藥、中醫(yī)、爆炸的汽車、老虎、狼群什么都能調(diào)動起來。有人質(zhì)疑他的作品打“中國牌”,玩的是“中國元素”。蔡國強不以為然,“其實并沒有多少西方人關心中國元素,一個事實是我在國外做了很久,八十年代以來和西方的美術界基本上是一起成長的過程。中間有些人退役了,有些人戰(zhàn)傷了,但我還在前線一直撐著。折騰了二十年,他們的語言成了我的語言,我的方法也成了他們的方法,中間是一個藝術理解的問題。”蔡國強認為他的作品受到歡迎不是僅僅“中國元素”就可以說明的,真正的中國元素在西方并沒有太多市場,還是因為他的作品比較“好玩”:視覺上的矛盾和荒唐,豐富的材料使用,還有作品主題的雅俗共賞都容易和各地的觀眾發(fā)生對話和共鳴。“有一年和林懷民在古根海姆合作展覽,都半夜十一點鐘了,還在下雪,排隊卻很長,都是些很酷的年輕人。他們并不認你是什么元素,只要作品夠豐富,夠有趣。而古根海姆一般的展覽人們四十五分鐘就出來了,但我的展覽一般要用一個半小時觀眾才出來。”
 《自畫像: 鎮(zhèn)魂》1985/89年 167 x 118厘米 施俊兆先生收藏
 蔡國強創(chuàng)作火藥草圖《歷史足跡: 為北京奧運會作的計劃》, 泉州, 2008年 攝影/豬原靖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