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根博士正在與同學們進行設計交流
在這個時候也就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社會結構的轉型,在傳統體制的縫隙中,孕育萌生了一種有別于公有制經濟的新的經濟形式,即“民營經濟”或者叫做非公有經濟。正是由于這種民營經濟企業經濟體的出現,于是就開始培養了大批的結構工程師與模具設計師。拿來主義成功實施的最大問題就是要抄的好,并且能成功的制造出來。于是機械設計專業以及與機械設計相關的專業成為了熱門專業,大量的民營企業出現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那么那個時候機械設計專業的學生培養出現了與我們現在工業設計培養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教師的問題,改革開放才那么短暫的時間,我們沒有那么快的速度去培養那么多的專業教師。而且機械設計就是面向制造業的,既然是為了滿足制造業,就必須要有實際經驗的工程師,他們最了解企業當前的技術需要。于是各大高校就紛紛開始從國有企業引進工程師與技術人員擔任教師,以盡快的培養出符合當前制造業需要的技術性人才。
而我們的工業設計呢?制造業在走過了滿足消費者功能基本使用需求的時候,也就是從需大于供轉換到供大于需的時候就必然要走向以附加價值滿足精神消費需求的層次,就是去年金融危機時政府倡導的產業升級。此時按照理想狀態會發生什么情況呢?我們這20多年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儲備剛好在這個時候可以提供給產業升級使用,這樣就不會出現大量的設計專業畢業生失業與無法就業的問題。但是現實情況卻與理想發生了嚴重的背離,于是很多工業設計學者就開始將這種現象的出現歸罪于政府的不重視與不作為導致。
國家其實是很重視的,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公派有限名額的留學生時,這個其中就包括工業設計或者說設計領域的人員,這些人留學之后呢,有的想做事業的就留在了國外,有部分愛國的就回來了,稱之為海歸。當時我們國家任何領域都不完善,國家就給這些海外游回來的海歸提供盡可能的舞臺為其才華的施展。結果各個大學的專業不斷增加,其中設計專業也就不斷發展壯大了。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所看中的是與經濟發展步伐相一致的領域,也就是能帶來制造業經濟增長的領域。因為我們國家的宏觀指導方向就是主抓經濟發展與設計,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工業設計始終無法帶來顯著的效益或者成績,偏離了制造業的實際情況,將設計搬到了學校的辦公室關起門來搞。結果只看到設計專業的人數在不斷增加,而卻無法得到制造業的理解與重視。
那么,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幾個層次的因素所導致,一個因素是前面所講到的拿來主義。企業在發展初期階段,給你付設計費用一方面費用太高,另外一方面周期太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市場的成功銷售風險太大,于是拿來主義就成了發展初期的最佳武器。其次是工業設計的出現不是基于當時制造業的需求,而是在為國家大力培養儲備設計師的模式,或者理解為“學術先行”的模式。學術的發展就帶動了教育的發展,于是就出現了一股設計教育熱潮。各地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空前繁榮,各種不同層次的高校紛紛開設設計專業,因為這個專業對于學校來說是投入小產出快的專業,并且由于脫離制造業在發展,于是設計江湖一片混亂。各種設計學術理論窮出不盡,新華書店關于工業設計的書與教材有兩個字可以非常形象的形容,那就是“泛濫”。我們看看歐洲,我們看看美國,我們看看日本,他們發展了多少年?到現在才多少專著,而我們才那么幾年,各種各樣的書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有點水平的就拿點國外的來抄抄,幾乎就是一種自說自話的狀況。其次就是工業設計由于教育先行的因素就導致了各種各樣的活動非常多,會議、大賽,只要你參加這些活動,每次所看到的總是那幾位發言,發言來發言去就是那些空洞的話。為什么這么多工業設計領域的學者在那里喊工業設計的重要,但是我們發現制造業好象都當沒聽見,也沒反映,為什么?因為講的話太空洞了,制造業的人士是很實在的,他們不是做學術的,他們是做效益的。很多學了四年設計的同學連國家標準都沒有看過。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圍觀看熱鬧。當這種現象延伸到設計領域的時候,于是就出現了各大院校紛紛開設設計專業。看到其它學校搞工業設計,于是我們就發招聘啟示招幾個工業設計畢業的老師也來開設工業設計。看到其它學校搞動漫專業,很多學校都還沒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也就跟著上。 在近期流行趨勢是各大院校開始搞汽車設計方向,因為國家在振興汽車工業嘛。可能過段時間就開始整飛機設計了,因為國家現在開始搞飛機制造了。我們中國的工業設計太偉大了,才整明白手機設計,結果導致了山寨手機橫飛,接著就馬上整汽車設計。各位,汽車設計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那就是空氣動力學,而藝術院校連啥叫空氣動力學都沒整明白就開始搞汽車設計,這個叫什么?這個就叫跟風。
而當這種現象延伸到設計比賽中的時候就出現了設計比賽不斷出現,最后企業為了減低設計成本與提高品牌宣傳也參與開設比賽。目前在國內的比賽從范圍為分為以下幾種;一種是國外進口的,一種是國產的。那么按照中國人的特性呢,進口的一般都是比較權威的。于是美國的,日本的,韓國的,德國的,臺灣的,只要不是中國大陸的就是好樣的。這個叫自己看不起自己啊。老外由于是資本經濟社會環境下成長的,所以在運作設計比賽的時候也不忘記資本主義精神,結果就出現了你們學生參加比賽都需要先交報名費用。這就增加了你們學習的負擔,并其讓你們在這個比賽中充分體會到了社會的現實與資本主義精神。于是就影響到了你們的價值觀點與世界觀,當你四年畢業就業的時候就很看重薪資而不是看清楚自己的實力與能力。結果呢,很不幸讓你們趕上了金融危機,這個危機剝奪了你們對于薪資的選擇權利。保守估計中國的經濟將在2011年開始復抒,所以在座的各位,以前有句話說:“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對于你們,“前途的灰色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如何就業就是你們學習首要思考的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在學校里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覺得老師教的都是古董的東西,我們更多的興趣是花前月下談戀愛,或者就是網絡游戲。各位我想讓大家跟著我的思維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不如外國人,為什么我們的設計總是喜歡抄國外的?難道是我們天生比較笨嗎?我想大家都不會承認自己笨吧,都覺得自己是很牛的,特別是今年牛年就更牛了。那么,既然我們不笨的話,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設計出讓老外佩服的設計呢?
現在老外對于我們中國人的設計能力也很佩服,那到底是怎么樣的佩服呢?我舉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各位,國際幾大手機品牌到現在為止加起來也不過400來款,而我們呢?我們的國產手機才發展那么幾年的時間,現在我們的手機已經超出3000款。老外看到嚇死了,這些設計太雷人了,以至于他們不得不佩服中國的設計師。
那為什么我們總是喜歡抄襲國外的設計呢?原因就在于學習上,從國外的教育模式看,大學階段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起步階段,而我們呢?我們到了大學階段就是我們學習的完成階段。我們在高考前的那十二年把要學的都學習完成了,考上大學后就過著牽牽手,約約會的生活,尤其對于藝術生。這個時候我們把進入社會所應該學習的基本知識都忘記了學習,轉眼很快四年過去了,要寫就業簡歷了,發現好象沒有什么可以寫的。寫些什么呢?如果太簡單了不太好,但是要寫的多呢又沒有什么內容可以寫的。怎么辦呢?先到網上去下個簡歷的模板,經過左思右想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明白了把在學校學了什么課程,然后會哪幾個軟件寫一寫,再大家同學相互拼拼湊湊一起搞本作品集。我曾經看到幾份簡歷很雷人的,不同的學校的學生竟然是相同的作品,而且是一模一樣,我都傻眼了,不知道該相信哪一位。
在大學四年我們玩游戲可以過去,我們談戀愛可以過去,我們學習也可以過去,但是最后到畢業的時候發現好象沒有任何的區別,大家拿的都是同樣的一張學位證書與畢業證書。但是踏上社會之后這個差距就拉大了,而且是無法縮短的差距。在這里首先糾正大家一個錯誤的觀念,那就是很多人認為社會上賺錢的或者事業有成的基本上都是曾經學習不好的人群。各位,那是過去式了,那是20世紀的事情,不是21世紀的事情,21世紀你仔細去看看馬云、史玉柱這些人都是受過很好教育的人群。我有好幾位同學資產都在上百億,他們不是土包子哦,他們都是博士出來的科班生。
回過來繼續談剛才的問題,你們畢業所擁有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我們發現苦讀與努力了四年的同學痛苦的要死,這四年的時間放棄了玩的時間努力啃著這些你無法理解與不感興趣的書本。而那些玩的同學,這個四年過得很瀟灑。但是踏上社會在同樣的機會面前誰有優先選擇權?那面對制造業一定是苦讀四年的這位同學,如果面對泡妞公司,那一定是那位天天花前月下的同學。只可惜中國的經濟產業還不夠發達,目前在產業格局中還沒有規劃泡妞公司這個產業。那么這樣看來如果我們要想很好的就業那我們就需要好好學習,但是問題就出在我們好象對于這些書本不是很感冒,對于這些專業也不是太有興趣。
怎么辦呢?下面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中國的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那就是通才,也就是說最基本的專業領域普及教育。所以就讓我們看到,同樣一個系,在大一大二所學習的課程80%都是一樣的,并且這些書本所講的內容都是很枯燥的東西,不是講歷史就是講理論。各位,這些是什么知識?這些是最基本的專業普及教育知識,從這個角度去理解,設計是門綜合交叉的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明白的,需要一輩子深入去了解與領悟的創新領域。此時你連這個入門所必須的知識都無法學習明白,那是一種什么情況,那就是你的基礎太糟糕,所以連這些最基本的內容都無法明白,無法理解。
于是惡性循環就出現了,越不懂的越不想學,越不懂的越牛,這個叫什么?這個叫瞎牛,一到就業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沒那么牛。怎么辦?周星弛幫你說了,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就一定會好好學一學。可惜時光不會倒流。接著前面所談的設計比賽的問題,國內目前的比賽分為幾類,一類是政府官方性的比賽,比如東莞杯之類的設計比賽。另外一類呢,就是企業舉辦的設計比賽。其中政府舉辦的比賽是為了擴大工業設計影響力,從而推動工業設計的發展,對于參賽作品的要求相對概念;而企業舉辦的比賽呢,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收集方案與擴大企業影響力。參加比賽好不好呢?比起你什么都不做的話,那一定是好的。因為你可以通過設計比賽來不斷的做設計,理解設計,提高設計,但是比賽不是主要目標,真正的目標是要通過比賽來理解設計與提高設計。如果你們需要我告訴你一個參加的答案的話呢,那我只能這樣對大家說,對于還沒有參加過比賽的同學,可以先選擇企業的設計比賽來嘗試著理解設計。然后逐步提高,參加政府官方性的比賽,再慢慢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但是目前國內以及國際設計比賽最大的問題就是社會經濟效益的問題,每年中國的各種大賽以及參加國際比賽都產生出很多優秀的獲獎作品。那么多的創新設為什么到現在沒見到有哪幾個產品在市場上銷售,或許是我比較孤陋寡聞也有可能。那么這種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的時候,就是沒有經濟價值的事情。這種現象出現背后的本質就是我們的設計是脫離了國情與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們所做的設計太偉大了,都是23世紀的,而我們現在卻無法超越歷史,還是停留在21世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