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Crossover跨界,買一個兩萬的燈或是藝術品

每次走過三里屯都會被一家店的櫥窗吸引——有一匹高大的黑馬頂著黑色的燈罩,帥氣而有型,很想把它占為己有。直到今年1月,這家名為Crossover跨界旗艦店才正式營業。在這1200余平方米,黑白分明的兩層樓里,從Alessi的紅酒開瓶器到Moooi簡約枝形吊燈,Kartell的怪椅子到荷蘭Droog Design的靈感家居等幾十個國際品牌的名品都共處一室,還有一些當代藝術品,跨界幅度極大。基本上,在藝術設計類雜志里看到的一些名作,不論是生活創意品還是辦公創意品,都有可能在這里找到它的真身,當然,這些東西價格也不菲,但最起碼能眼見為實了。中國近幾年當代藝術火熱,時尚奢侈品牌紛紛開店,但有品位的家居店卻極少,真讓人抱怨為什么連曼谷都有平價的英倫家居設計品牌Habitat進駐,國內卻是一片空白。所以,當有走高端設計家居路線,貨品以國際品牌為主,重點在于買手眼光的精品店開張,就馬上成為城中大事,比如上海的“設計共和”及“100 Percent”店。當這樣的買手店越開越多時,是不是代表著中國越來越多的創意階層愿意為高端設計品買單?那么,說不定未來,國內雜志的惡戰將從這兩年的男性雜志的戰場,轉到如《Wallpaper》的生活品味類雜志來。
英國 倫敦 冷戰設計 Cold War Modern 1945- 1970

在倫敦的V&A博物館中,展出近三個多月的“冷戰設計”吸引了民眾的觀看。展覽以“冷戰”為主軸,以設計為面向來呈現。展覽規模頗為龐大,作品種類繁多,橫跨多種媒體的百件藝術、設計作品陳列在四間展廳中,并根據不同的主題將展覽劃分為七個部分。但較為神秘與晦澀的部分是,我們在純藝術作品旁邊,就可以看到電器的模型、家具的設計。這種跨媒體及門類的作品的并置,會帶給觀眾所謂的當代藝術與政治發展強力的連結,難免間接地帶給參觀者沉重的壓力,似乎在告訴參觀者,在冷戰時期的背景下,一切藝術與設計都源自“冷戰”,并一切為“冷戰”服務。
若要說起“冷戰”時期的設計發展,倒不如說起這個時期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體制的社會發展,透過設計成為附加價值的手段,呈現了不同的經濟價值面向。1945-1970年期間,二次世界大戰后,大眾對于民生有極大需求的時期,不論是在經濟上、供應上或是能源等,在設計面上都做了很多的強調,利用設計方法與藝術來附加此時社會與國力最需要的經濟價值、民族意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