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頭,消費社會的寵兒
誠然,處于消費社會中的我們早已習慣并適應了那樣為一張書皮封面而去買一本書的潮流了。消費社會賦予了我們消費一切的能力與魄力。書籍,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自然擺脫不了這種被消費的境遇。封面是所謂的賣相,賣相好的商品才能賣個好價錢,現在,連棵大白菜在銷售之前都被潑上點水,以保持新鮮挺拔的姿態和賣相。那么,對于圖書的裝幀設計的重視和追求就不容忽視了。就像我的一些朋友,他們曾經明確的表示,買書只是為了收藏,裝點自己的書房。特別是,精裝圖書、禮品圖書的出現,一些出版商們更是把裝幀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必須好看,怎么好看都不過分。這是做書的宗旨。圖書的觀賞價值遠遠就在閱讀價值之上了。其實,對于圖書來說,它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或許比商業屬性更加濃烈一些,然而,正如詹明信指出的那樣,文化正是“消費社會本身的要素;沒有任何其他社會像這個社會這樣,為記號和影像所充斥!眻D書,也成了消費社會中的記號,成為大眾視覺消費的對象。
對于圖書視覺的重視,最終還是為了賣個好價錢。幾年前,日本就開始有出版大崩潰之說,盡管有的圖書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尚未到達那樣的境地,甚至,中國會像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圖書業一樣將有一個更繁榮時期的到來。然而,2007年的事實告訴我們,書業正走在一個拐點上。紙價上漲,新技術的沖擊,一切讓如今的出版業舉步維艱。于是,在現有的圖書市場中,如何站穩腳跟便成了出版社和發行商永恒的共同的話題。從哪里做起,封面是第一步!盡可能奇怪的設計,盡可能有個性的設計,書籍本身就是廣告的載體。不是嗎?

追尋原初的意義
人,終究是一種好反思的動物。茫然、迷失、躊躇之后,該是好好追問一下原初的真諦的時候了;氐皆酰瑫偸悄脕砜吹模拖褚路偸怯脕泶┑模姘偸悄脕沓缘囊粯。書籍的裝幀設計最終的目的還是服務于書本內容的。喧賓奪主總也只是一時的,各司其職方是永遠的正道;氐皆酰瑫难b幀設計總是為了錦上添花的。消費社會也好,美色時代也罷,最終,再美的書,再轟動的噱頭,總是會回到內容本身。就像精裝的圖書掉了外殼,還是可以閱讀的;氐皆酰f到底買書只看外表,做書只做裝幀的畢竟只是少數。捧一本書,握在手里,沉醉其中的感覺,那還是最美的罷。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