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米蘭家具展的50歲生日,主題卻一點兒都不懷舊,還叫“50years young”。我歷史悠久,不過更加歷久彌新。對于設計來說其實也就是這樣,只有永遠年輕,生氣勃勃,設計才能造就一個個看似悠久的經典。
新米蘭展覽館基本像一個大游戲樂園。看展的時候有樂隊往來穿梭,扛著各種設計過的樂器,或精細別致,或巨大無比,先抓眼球,再抓耳朵。累了,想歇了,要去草坪上躺會兒,你還是能發覺身邊每個元素都充滿設計的元素。各種材質、顏色、粗細比例,協調地搭配在一起,還會把生活中各種意象幻化成設計設計感強烈的線條。
米蘭家具展,從來都不止是一個展覽會,而是一個設計城市的風貌展示。全世界各地,最漂亮最風格的家具,這是你看到的表象。這個城市的設計環境、設計氛圍、對設計如對金錢一樣的熱愛,這是內涵。其實你要不是做家居行業的,不是每年4月才會飛過來拍上幾千張照片,學習流行趨勢,而是隨意挑個時間來到米蘭,仍然是能看到這個城市和這個國家對設計的情有獨鐘,簡直全城熱戀一樣追捧著設計。基本從通心粉到法拉利,從一把勺子到一座城市,意大利設計師有無數的領域可以大施拳腳。雖然,中國有更多的房子,更多的空間,比歐洲大十數倍的體諒,可以做室內,做建筑。但中國的設計是有明確目的的,而且基本是商業。
但意大利,可以為了生活而設計。
當然意大利的設計也很像商業靠攏,全球奢侈品品牌里,意大利出品的大概能占到三分之二。這是商業設計實力最明顯的表現。二戰結束后,意大利人開始崇尚設計。這個國家是文藝復興的輝煌起點,出過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耳濡目染的藝術細胞肯定不錯。但關鍵不是這些,不是民族血統上多優良的基因(所謂“血液里都流淌著設計”,就算生物學上,這也不是顯性遺傳,成不了一個民族的基因細胞),而是大批意大利企業看準設計,能給產品帶來的增值潛力,重金在全球招募頂級設計師。師開闊了本土設計師的視野,讓后者得到了充分的學習機會,而企業的不斷需求又讓他們得到實踐機會”。換句話說,意大利設計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意大利企業愿意為設計埋單。
而三十年的熏陶,雖然是商業目的的起步,卻讓意大利這個民族有了對設計的后天情感。設計是審美哲學的具象化表現,是人類情感的擴大器,一個充滿設計的環境,就像一個充滿綠色植物的環境,氧氣必然豐富、讓人呼吸舒暢;一個遍布美女的環境,男人必然睪丸酮分泌,心情大好一樣,定然會讓人潛意識里的審美細胞勃發。而一個時刻調動思維審美的人,他對世界是充滿好奇和贊賞的。沒有獨立人格,精神世界卑微的人,是不會有審美的神圣體驗感的。
我們現在,算經歷著意大利的初期,開始逐漸認識到,龐大而不強大的制造業,基本只能依靠尚且存在的成本優勢,用仿制取代設計,用成本抵抗文化,是決定行不通的。商業對設計的渴求,開始越來越多。我們下一步,則是要讓設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武林高手練功,一開始劍法怎么用,一招一招擺。練熟了,技藝上身了,隨心而發。設計成為了我們審美習慣中的必然,而不是一個商業忽悠的噱頭,我們民族的審美生活方式,就會比現在優雅漂亮很多。
生活方式,有些和經濟金錢有關,但絕不是全部。前蘇聯剛解體時,俄羅斯人民何止不富裕,差不多就是日子難熬。但一到周末,父母照樣會把孩子打扮一番,穿上小西服,小裙子,盛裝去聽歌劇、看巴黎。這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是炫耀階級不同的工具。我們的公園、我們的街邊,需要更多的美學意象,需要讓我們的孩子更多接觸到這個世界美妙的一面。這一面不僅是幾何書里的線條,更應該是設計的優美線條。審美如同設計一樣,絕非血液負責遺傳,那么沒有足夠的審美對象,我們怎么讓下一代醞釀出足夠的審美情調?而一個不追尋美的民族,絕不會是一個充滿創造力、能改變世界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