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頁
→ 平面設計頻道 → 行業資訊 → 藝術周邊 |
|
55噸重巨硯添彩文博會 |
|
13日落戶大芬村的巨硯昨日正式與市民見面。
巨硯制作精細
巨硯現在位于大芬油畫村廣場前面的空地上,整個硯體呈青黑色,長約12米,寬約3米,高約1米,上面雕刻著立體的《清明上河圖》中的幾個場景。巨硯做工精細,畫面生動緊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巨硯的到來引來了不少大芬村的居民、游客、藝術家和許多媒體的關注。
這個來自河北的“易水古硯”取料太行山區西峪山的水成巖,石料色彩柔和,石面光滑,質地細膩,是制硯的最佳石料。而這個巨硯是將100多噸重的完整的石頭,通過藝術家的設計和40多位工人挖鑿和雕刻而成,雕鑿過后的石頭只剩下55噸重。易縣的制硯藝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刻技法,依據石料的形體及紋飾,用平雕、浮雕、陽雕、陰刻等各種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紋,將《清明上河圖》與硯臺合為一體,構思精巧,刀法精細,是罕見的藝術珍寶。
免費送給文博會
這個巨硯是由一位熱心人士從它的創作者那里買來,然后免費送給文博會大芬村分會場的。毛先生說,一方面那位社會熱心人士是出于對深圳的熱愛,另一方面,也由于大芬油畫村是著名的文化基地,也是面向世界的窗口。他認為,只有把這個稀世珍寶放在那里才能完全顯示它的藝術價值,讓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展現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現場的許多藝術家都對巨硯的新穎的創意和精美工藝表示驚嘆。現場,也有藝術家對硯臺上《清明上河圖》雕刻的人物比例提出疑問。畫家葛先生說,雕刻的人物顯然比《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比例要大。他說,《清明上河圖》是幅寫實的圖畫,應當遵循原畫的比例。而一同送來巨硯的相關人員認為,這是一種夸張、集中的表現形式,更突出了對原圖中人物的刻畫。
藝術價值無法估量
“巨硯的制作中,光是藝術家的設計費用,以及兩年中幾十位工人的人工費用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那塊尚好的巨石就更是珍貴。如果現在來估算它的價格,以其巨大的藝術價值來看,這塊巨硯是個無價之寶。現在巨硯的旁邊用護欄圍住,還有4名保安24小時進行看管。
專訪
原硯主:賦予硯臺更濃厚的藝術氣息
彭先生是山東人,常年在北京生活,是一個石頭愛好者。據彭先生介紹,硯石是兩年前他偶然在易水的一個山坡上發現的。
得到硯石后,彭先生起初還沒有想好怎樣利用這塊難得的巨硯。后來,一位朋友碰巧拿了《清明上河圖》的畫給他欣賞,這便讓他有了靈感。他覺得巨硯那么大,很適合在上面雕刻出《清明上河圖》。他說,把硯和《清明上河圖》結合起來制作成工藝品,是想賦予硯臺更濃厚的藝術氣息。而硯上的人物大小和《清明上河圖》上的人物比例是不同的,彭先生介紹說,這是雕刻藝術的一種手法,而《清明上河圖》主要是表現人,所以在雕刻時他們也是重在突出人物。
|
|
 |
|
|
網友評論:
|
|
·尊重網上道德,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
·新聞留言板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參與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經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
|
|
|